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 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知識管理電子報【第235期】

:::現在位置:首頁 > 電子報 > 知識管理電子報【第235期】

KM論壇


我國紡織業數位轉型現況與發展策略


中國生產力中心 林俊良 經理

我國紡織產業現況
我國紡織及成衣產業長期以來為臺灣的重要製造支柱,從上游人造纖維  製造到中游紡紗、織布、染整及下游成衣等,已建立了完整的產業供應鏈體系,此外,憑藉技術優勢與研發實力,已成為全球機能性紡織品主要供應來源之一。面對全球競爭與數位化浪潮,業者持續推動技術升級與數位轉型,以維持國際競爭力。

根據近年(2023-2024)經濟部統計資料顯示,全臺紡織及成衣工廠家數約維持在4,400家上下,從業人員約14萬人,總產值超過新臺幣3,000億元。其中上游及中游的紡織業約占九成以上的比重。觀察近兩年(2023-2024)全球終端市場,受高利率、高通膨與國際需求疲弱影響,進出口出現收縮,紡織品與成衣產業皆面臨挑戰。然而,紡織業透過市場調整與供應鏈重組,展現出產業韌性與調整力道。

我國紡織產業數位轉型動向
根據MIC針對國內超過180家紡織業者  的最新調查,整體數位化、數位優化與數位轉型比例分別約為52.2%、40.6%與5.0%。整體數位成熟度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顯示產業逐步提升數位化投入。特別是在「數位化思維」方面,愈來愈多經營階層重視數位技術對商業活動的影響,顯示數位化已成為企業策略的重要議題。

在導入工具部分,業者使用最多的數位工具仍以「資訊系統(IT)」與「雲端服務」為主,AI應用比例則逐年提升。整體而言,企業導入數位工具後普遍感受到「資料正確性提升」、「工作效率提高」與「節省人力」等效益,反映數位投資對營運產生正面效果。

雖然紡織業者積極投入數位轉型,但在地緣政治、成本壓力與區域競爭下,仍需透過AI與智慧製造技術進一步強化競爭優勢。上游大廠已開始嘗試導入AI分析製程與原料參數;中游中小型業者則以ERP系統為主,但在資訊整合與決策應用方面仍有成長空間。

顧問觀點與建議
1. 提升整體產業數位化程度
持續推動數位工具普及應用,有助於提升紡織業在流程與技術層面的效率。
建議業者可結合法人單位的數位評量工具,釐清自身轉型階段並設定明確目
標,透過系統性輔導與政府資源連結,加速轉型進程。

2. 運用AI強化品質管理
傳統紡織業的品質檢測高度依賴人工目測,但面對紗線、坯布和成品的生產
中「高速、大面積、瑕疵細微」等特性,人工品管面臨疲勞、主觀判斷、速
度限制及難以進行全檢等挑戰。未來可仰賴導入AI視覺辨識,實現高效且
精準的品質管理,大幅減少出錯率。

3. 善用AI優化採購與生產
紡織製程中涉及多重參數與複雜變數,AI能有效輔助原料價格預測與製程參
數調校,降低成本並提高品質穩定性。建議業者可由特定製程環節開始導入
AI應用,逐步擴大使用範圍。

4. 以典範案例帶動產業聚落轉型
轉型初期業者常因資源或信心不足而遲疑,若能透過成功案例的分享與標竿
學習,將更具示範效益。法人單位可輔導業者由二代接班人或專責團隊主導
轉型規劃,制定長期數位藍圖,推動企業升級。

5.政府持續支持與系統整合
透過計畫補助及具實績的系統整合業者協助,促進跨系統資訊整合與聯網應
用,進而帶動整體產業升級。未來紡織業有望藉由數位轉型開創新商業模
式,拓展新市場並提升國際競爭力。

以數位轉型為動能,打造臺灣紡織新價值
臺灣紡織產業憑藉多年技術累積與完整的產業基礎,在全球市場上仍具重要地位。當前挑戰與機會並存,唯有持續推動數位轉型,才能將既有製造優勢轉化為創新能量。未來,結合AI、雲端與永續設計等新興技術,不僅可提升生產效率,更能開創高附加價值的應用場域,讓臺灣紡織業在國際舞台上持續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