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轉型利器-六標準差綠帶人才養成
中國生產力中心 劉主惠 經理
在數位轉型、智慧製造的驅動下,大家開始走向自動化、智慧化、數位化發展,建構很多系統如ERP、MES、IoT、BI、AI等智慧化工具與平台。然而,軟硬體導入僅是第一步,若缺乏具備數據分析、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的人才來運用這些平台,便無法發揮最大效益。否則,即使蒐集了大量數據,也只是沉睡在系統中,無法分析應用,白白浪費了系統串接後該有的價值。
六標準差綠帶課程包含了問題分析與解決的步驟,以及統計分析的手法,公司應該在推動智慧化的同時,也應同步要進行六標準差綠帶人才的培訓,才能讓同仁具備使用數據進行分析與解決的能力,從數據中洞察問題並持續改善,唯有「軟硬體導入」與「數位人才培育」,雙管齊下,才能真正實現數位轉型的目標。
何謂六標準差呢?
六標準差(Six Sigma)是一種以數據為基礎的管理與改善方法,其核心精神在於透過嚴謹的統計工具與專案方法,降低缺陷、提升流程品質,並持續改善組織績效。目標是讓產品或服務在品質上達到接近「零缺陷」的水準——即每百萬次機會中缺陷少於 3.4 個。因此,六標準差已被廣泛應用於製造業、服務業及數位轉型中。
簡單來說,六標準差是一種
降低變異的方法。
.在問題解決中,可降低專案問題的變異(DMAIC)。
.在流程改善中,可降低流程的變異(DMADV)。
.在新產品開發中,則是將發散的想法逐步收斂(DMADV)。
降低變異的核心原因是:「
變異就是浪費」。要降低浪費,就要減少各種變異:人的差異、機台的差異、材料的差異、方法的差異、甚至環境的差異。
以下是針對
專案問題的變異DMAIC 五大步驟,進行說明:
1.Define(定義):
重點摘要:先把問題說清楚,明確界定目標與範圍。
在進行改善前,必須先定義專案的題目、問題、範圍、目標、人力資源、利害關係者,以及
專案時程。只有把問題描述清楚,才能確保改善方向正確,不致於解決錯的問題。
定義什麼?要做改善前,要先定義大Y(關鍵成果指標),包含
.定義「專案的題目」
題目要講清楚,甚麼叫做講清楚?就是定義要解決甚麼問題, 舉例:有個專案改善題目叫做
「導入AOI檢測監控」??? 這不是問題,這是改善方案,真正的問題可能是「改善AOI漏
檢率」,而要解決這個問題不一定只有一種解法。
.定義「專案的問題」
怎麼定義清楚問題,可用很多工具來收斂問題,比方說「5W1H」可以將問題的人事時地物
數講清楚,「樹狀圖」可將數據展出問題分類與比例,「柏拉圖」可利用數據80/20法則找出
主要要先解決的問題…等。在此問題要開始進行現況數據分析,這部分要清楚呈現出現況問
題的量化數據證明,才能在後面定義出要改善的目標。
.定義「專案的範圍」
問題講清楚後,要將專案的範圍界定清楚,才不會越做越大,無法收斂,要在一開始就先界
定清楚要解決哪個範圍內的問題,在過程中一定會發現更多的問題,但要記錄並切割為下個
改善專案的議題,才能在有限資源內完成此次改善專案。範圍使用的工具很常用到SIPOC,
能一張圖表就告訴所有人此案專案的輸入(Input)、流程(Process)、輸出(Output),
以及是從哪個人事物開始的(Supplier),要滿足於哪個人事物(Customer)。
.定義「專案的目標」
講清楚說明白問題與範圍後,就可以定義專案的目標,目標設定可用SMART原則,目標來
源可由客戶要求、老闆說了算、策略展開後的目標或自訂(可由最佳目標與現況改70%)。
.定義「專案可用的人力資源」
要做到這個改善案的目標,就要有人,要有在改善範圍內的成員才能完成,此改善案才可
控,否則要改善時,專案成員沒人可以執行,也沒人動得了改善流程與對策,所以要先召集
此範圍內的成員一起進來改善。最常發生的問題就是專案範圍若不屬於自身部門,卻未納入
相關人員,則容易失敗,改別人家的問題,結果成員也沒邀請別人家的成員,此案就會無法
達成。
.定義「利害關係者分析」
專案要成功,要先知道有哪些助力? 哪些阻力? 所以可先利用阻助力分析與溝通計畫,分析
一下內外部的利害關係者的阻助力狀況,先訂定出溝通計畫,將助力提升,阻力下降,來加
強專案成功機率。
.定義「專案時程」
在目標、資源都出來後,要定義出專案時程,一個專案若沒有時程,就會無限擴張,且沒有
終止。所以要先計畫出專案時程規劃,才能確認是否延誤或正常,才有達成的一日。
2.Measure(量測)
重點摘要:用一致的方法蒐集數據,確保真實反映現況。
六標準差重視數據證明,因此要先建立正確的量測方式,並持續一致地蒐集數據。
這裡會用到「大 Y 展小 y」的概念。
.大Y:指專案最終要改善的主要成果指標,例如「產品總良率」、「直通率」、「客訴率」。
.小y:則是影響大 Y 的次要指標,例如各工站的良率、製程能力關鍵指標 (Cpk)、材料合格率。
簡單來說,就是把大目標拆解成小目標,並用數據分析兩者的關聯,找出真正影響大Y的關
鍵因素。
例如:如果專案的
大 Y 是「A 廠區 A1 產線直通率」,
那麼小 y 可能包括「各工站直通率」或「各工站的製程能力 Cpk」。藉由分析這些小 y,就
能判斷哪個環節最影響整體產線直通率,進而決定改善的優先順序。
3.Analysis(分析)
重點摘要:找出真正的根本原因,而不是表面現象。
在這一階段,需要列出所有可能原因,並利用工具(如因果矩陣、統計檢定、回歸分析、
DOE 實驗設計等)逐一驗證,確定哪些因素是真正影響大 Y 的「關鍵原因」。
這是應用統計分析工具最密集的階段,透過數據蒐集、驗證與分析,最終目的是鎖定「真
因」並以客觀數據加以證明。
4.Improve(改善)
重點摘要:針對真因提出有效對策並落實執行。
依據分析出的關鍵原因,規劃改善方案,並透過實驗設計(DOE, Design of
Experiments)、流程改善手法(ECRS, Eliminate-Combine-Rearrange-Simplify)、創
新問題解決方法(TRIZ, 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等進行優化。此階段
需投入最多時間與資源,確保改善方案能真正解決問題。
5.Control(控制)
重點摘要:建立制度,確保改善成果能長久維持。
這是在改善後最重要的一塊,要如何做到標準化改善方案,並讓其改善不會曇花一現,是控
制階段最關鍵的任務。要怎麼做呢?首先,要建立標準作業流程SOP、要有監控機制建立、
要進行專案移交、教育訓練。
舉例來說,若我們建立一個最佳化製程參數後,要建立開機前置作業的最佳化參數導入步
驟,並且教育訓練原流程者操作方式,以及建立SPC監控機制。專案移交也是非常重要的一
環,要將改善後的對策,移交給後續要承接的流程負責人持續進行。最後必須衡量專案目標
的達成成效。若能在控制階段建立良好的標準化與監控機制,便能讓 PDCAB 循環(註1)發
揮作用,使持續改善能不斷精進並向上邁進。
六標準差人才培育的四大重點
1.公司要建立「持續改善制度」
公司要能永續發展,必須不斷快速因應世界內外部的變化,如何讓公司能在驚濤駭浪中持續
往前呢?必須要建立制度、建立系統,以及建立持續改善的機制。要將六標準差手法建立於
公司每年持續改善的制度中,利用DMAIC有步驟的培訓、改善專案的發表、激勵制度,讓
公司每個人都能學會持續改善的技巧與知識,進而運用到工作上的持續改善活動中,讓全員
參與,與公司一起成長往前邁進。
2.要有「六標準差綠帶(黑帶)教育訓練」課程
公司每年要固定開設六標準差綠帶或黑帶課程,由內部講師培訓出關鍵人才,進行教育訓練
培訓,讓公司同仁都有機會參加六標準差的訓練,讓公司持續改善的種子不斷培育與深耕。
3.要有「實際專案的應用成果」展現
要將訓練過的人才進行專案實做並成果發表,要將培訓過的六標準差人才進行改善專案的執
行,學習到跨部門合作技巧、專案管理能力、問題分析與解決手法、數據分析實務應用..
等,讓人才開始轉向數位轉型人才邁進,當內部人才經過3~5個實務專案訓練後,會明顯發
現他們能處理的問題可以更大更複雜更多了,另外很重要是要將他們專案經驗進行傳承分
享,若有透過數位系統(如知識管理系統)將相關專案資料提供分享,有利用於專案學習。
4.要有「適當的激勵與廣宣」
要讓全體動員,就要有激勵措施,在經過辛苦努力的過程中,得到公司的肯定,讓人才能對
公司產生認同與信心,並且要利用廣宣機制,推廣持續改善的重要與員工的努力,讓其他同
仁有心嚮往,並願意跟上,將老闆從上到下的理念使命共同推廣,全員一起參與同方向努力
並從中得到成就感與價值。
綜合來說,六標準差不僅是一套品質管理方法,更是數位轉型的重要推手。
唯有同時推動
制度化的持續改善與
人才能力培育,企業才能真正落實數
位轉型,持續提升競爭力,並在快速變動的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
註1:「標竿學習」被相當多企業評選為具備創造組織競爭優勢的管理工具。其結合管理循環PDCA(規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改善行動Action)的運用,為持續改善挹注重要動力。企業結合「標竿學習」(Benchmarking),經由「PDCAB」的循環,了解與掌握產業內外的優秀企業實務、檢視本身經營現況、找到現行作業與標竿企業做法間的落差、擬訂追求最佳實務的實踐做法,進而在落實過程中持續改善、精進、再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