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 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華苓科技

企業賦能者 打造智慧企業

華苓科技為國內BPM領導品牌,更是協助臺灣高科技產業,打入全球品牌大廠關鍵零組件夥伴地位的重要推手。面對疫後時代,華苓科技重新定位為企業賦能者,提供IT跨足OT、元宇宙、雲服務、電商完整解決方案,協助企業蛻變智慧企業,迎向成長新契機。

「華苓科技定位為企業賦能者,以企業流程為資訊骨幹,提供整合平台一鍵設定加上雲端服務模式,賦能智慧企業從管理、生產、銷售、服務、商務的整合。」華苓科技梁賓先董事長兼總經理說。

他舉例說,過去製造業是大量製造,現在則需要少量多樣,零件庫存樣式多,設備反應速度要變快,才能快速調整生產線。所以需要透過平台一鍵設定,快速完成數據蒐集、系統穩定、機台聯網。

試想,某一工廠有10項設備,若沒有平台化就需要逐一管理、聯網,一旦設定不好,將會提高廢料品、不良率,加上必須換線生產,設備需要停下來調整參數後再運轉,頻率越高,參數越容易出錯,更容易提高產品不良率。

未來企業都將經過數位化改造和智能應用之後的新型管理模式和組織型態,並且深入融合先進資訊技術、工業技術以及管理技術,進一步升級為智慧企業。「我們的競爭優勢是從企業流程、物聯網、區塊鏈等都能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幫助企業升級為智慧企業。」梁賓先說。

梁賓先董事長兼總經理
圖說:華苓科技為臺灣BPM領導品牌,協助高科技產業走向全球的重要推手。在董事長兼總經理梁賓先的帶領下,華苓將自身企業轉型經驗化為賦能顧客,升級為智慧企業。

BPM到智慧系統 建立完整產品陣線

華苓科技1999年所開發名為「Agentflow」的企業流程管理系統(BPM),協助高科技企業優化商業流程,提升營運效率,廣為產業所採用。「高科技為爭取國際訂單,會希望快速上線,更願意投入大筆預算建置系統」梁賓先說 有了高科技產業輝煌實績的背書,讓華苓科技一舉躍升為臺灣BPM領導品牌。

梁賓先的腳步卻沒有停止,他更時時關注資訊科技的發展趨勢,作為新產品開發的動能。包括:2017年開發Docpedia文件管理系統;2010年建立UniPortal企業入口網站;2015年成立「服雲」資源管理系統;2016年開發Connesia物聯網平台;2017年發表智慧系統;2018年發表SDA六域鏈區塊鏈平台;2018年發表Lale智慧服務入口;2020-21年一口氣發表iMES雲端智造系統、AF智雲雲端BPM平台、iOffice企業營運戰情室、IBrain智能應用平台以及Lami NFT平台。

「《天下雜誌》針對製造業/服務業/金融業所做的2,000大企業調查排行榜,榜單上53%都是我們服務過的客戶。他們選擇華苓的原因包括,口碑、服務、產品的完整性。」他自信地說。

完整的解決方案
圖說:華苓科技從企業流程、物聯網、區塊鏈,都能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

黑天鵝齊聚 洞察企業痛點

全球疫情變化、俄烏戰事發展、中國大陸經濟放緩、美國等主要經濟體緊縮貨幣政策之外溢效應、國際原油及大宗商品價格上揚,全球通膨壓力增加,以及地緣政治風險等黑天鵝事件,皆會影響國際經濟前景。

面對後疫情蕭條時代,臺灣製造業者過去以大量生產及代工製造作為競爭優勢。除了思維上需要轉換,亦面臨生產設備汰換的投資門檻、數位化自動化程度低,以及相關技術人才不足等困境,加上缺料、缺工、無法出貨等瓶頸,難以獨力轉型。

梁賓先表示,面對市場競爭壓力,業者需要工業4.0的柔性生產,也就是要少量多樣、彈性製造,相對容易提高成本,更需要提高系統整合管理能力。

不過,「我們接觸的傳統製造業是IT歸IT、OT歸OT,生產歸廠長管、資訊歸MIS管,導至資訊無法整合。要接軌工業4.0導入智慧製造,就需要全面整合。系統整合商(SI)不能再像以前是各自提供硬體、生產、自動化、軟體等服務,而是洞察企業的痛點、轉型的需求,提供整合方案。

他指出,企業的痛點包括:經營者、人才、技術。

第一個是「經營者」,經營者自身陷入盲點,過去只需資訊化,現在必須了解智慧化涵蓋AI、物聯網、雲端、5G等技術應如何跟組織資源做整合。

第二是「人才」,高端人才的稀缺,所以需要培育及提升既有人才。

第三是「技術」,像是製造業可透過5G的傳播速度搭配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設備進行遠端設備維護,技術雖然很進步,但是價格卻讓企業卻步。

剖析企業痛點,他說:「如鼎新、精誠等大廠以前賣硬體設備的廠商,現在也需要分析數據,然後以專業分工方式,尋找合作夥伴,提供給顧客完整的解決方案。」

系統全面整合
圖說:梁賓先在面對後疫情蕭條時代,透過管理、生產、銷售等系統整合管理能力,以平台化,為企業建立數位轉型的核心價值。

IT到雲服務3方向轉型

華苓科技在規劃轉型時,是從三個角度著手,第一個是「水平技術轉型」,從IT逐步跨到OT、元宇宙,第二是「商業模式轉型」,從企業B端往雲服務,第三個是「客戶服務轉型」,從傳統IT/OT到現在的電商服務C端服務。

早期華苓是在原組織部門下新增業務或服務。例如,同一業務部門賣A產品和B產品,「實際上應該由不同部門去賣,這是華苓轉型的第一個錯誤。」梁賓先表示,這個錯誤造成公司推動緩慢、效果不彰,因為原本業務單位會以舊產品、老產品為主,最後結果是資源排擠情況。華苓也曾透過外部投資方式,但最後也不成功,因為是新創公司普遍管理能力較差,雖然技術具有優勢,但若管理能力不行,效率就會差。

雖然轉型不易,但華苓每年一點一點地調整,如今公司有一套內控系統,99%無紙化。

員工無須撰寫工作報告,每天只要線上回覆進度,系統會自動產生報表,華苓再透過AI智能排程,針對已開拓或即將開拓的業務,來預測剩餘多少人力可以安排,作為是否啟動增聘計畫的判斷依據。

AI智能增聘計畫
圖說:華苓科技導入數位轉型,以AI智能排程,進行人力排程或增聘計畫。
AI智能人力排程
圖說:華苓科技導入數位轉型,以AI智能排程,進行人力排程或增聘計畫。

平台 整合 協同 入口 賦能企業創造價值

梁賓先指出,「客戶在轉型,SI也需要轉型。不轉型,就服務不了客戶。對SI是很大的考驗。」

華苓從協助高科技產業導入流程管理經驗,取其精華導入到製造業。梁賓先的經驗談是,兩種產業都希望透過數位轉型的手段來達到流程優化,創造商業模式創新;流程優化必須整合很多技術,但是很多SI業者只專注在某一技術領域。

梁賓先說:「華苓協助企業建置BPM時,也需會串連ERP、MES以及機台設備。所以我盤點華苓的基因,包括:平台、整合、協同、入口等。導入平台,協助企業加速創造應用價值,這就是賦能。」

以華苓輔導數位轉型的金統立工業公司為例,該公司是一家手工具製造商,主要設計生產製造:手動套筒、氣動套筒、扳手類、鉗類、扭力工具、工具箱車、汽配修護工具、一般工具等,產品高達58,080種品項。並外銷至全球五大洲、132個國家。

不過,該公司的供應鏈串連不易,各加工廠每站製程的數據移轉必須靠人工傳遞單據,隔日再由人工輸入資料,導致資訊回饋速度太慢,生管人員無法即時掌握交期做排程規劃,交期達交率也必須仰賴人工跟催協調,造成平均達交期為45-60天。

此外,製程中的「網印」工段屬於高度機械式的勞動工作,必須導入智慧機械,來解決缺工的問題。

華苓多次與企業訪談後,歸納出企業痛點包括:排程管理不佳、供應鏈串流不易、交期達交率不佳等。

面對客戶需求,華苓首先採用精實管理手法,達到快速換模與建置機器手臂,提高整體設備效率(Overall Equipment Effectiveness, OEE),並且建置現場可視化管理,來解決缺工的問題。

接著,依照手工具機產業的特性,開發供應鏈數位串流平台e-SCM系統。這套系統串連前段製程包括:吉利、鑫建銓、后庄(君成)……等15家加工廠,以及串連後段製程:精祥富、富楮、鈦金、澤玄等7家加工廠,蒐集加工製程進度資料,進一步與內部ERP欠料看板進行串接,提供廠內即時進料時程,並利用平台的優勢讓廠商能批次匯整排程,進而調整產能。

華苓透過蒐集製程歷史數據進行AI演算建立交期預測模型,更進一步蒐集e-SCM平台上的製程進度,並藉由作業站報工系統與智慧排程系統做串聯來提高齊料率,降低因缺料影響到交期。

金統立工業公司導入精實管理與智慧製造後,協助金統立訂單交期提高由45-60天縮短為30天;加工廠供需預測準交率由70%提升至80%-90%。

華苓輔導企業時也發現,許多企業所建置的MES還停留在傳統的主從式架構(Client server)傳統,而不是升級到雲端架構。梁賓先說:「這種情況就像房子外觀經過拉皮後變好看了,但主體仍是老舊結構,仍然會有無法提升營運效能的問題。但業者為何不改呢?再深入探討原因,有時候是顧客無法理解技術差異化。」

為了讓企業也能掌握技術與時俱進的趨勢發展,華苓從2004年開始舉辦Flowring Conference(FRC)論壇與工作坊,邀請技術專家、設備業者、企業代表等進行深度的交流,打破各領域的藩籬,一起成長。

華苓科技
圖說:梁賓先強調,客戶在轉型,SI也要跟著轉型,透過導入平台,賦能企業加速創造應用價值。

SI6政府認證 增進產業識別能見度

梁賓先表示:「SI是必須更加全面,全面性是指需要兼具IT、OT以及資安議題。」

因為SI需要多元整合,但若沒有平台思維,技術整合所消耗的資源和門檻太多、太高。以工業物聯網為例,SI可以轉型為IIoT,將服務雲端化,就能降低系統導入門檻。此外,通過產發署推動的「智慧製造系統設計規劃暨整合建置服務(SI6)」能量登錄,取得認證,也有助於業務推廣,提升公司產業識別及曝光度。如此中小企業才有更有機會和意願採用公司的解決方案。(111年11月撰寫)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