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秦企業
傳產智慧轉型,台灣首家AI屠宰業
超秦企業為全台第一家通過政府核准設立家禽電動屠宰場,成立38年來建立
畜、產、銷供應鏈核心競爭力,每年分切雞肉產量達27,000公噸。
但激增的「屠宰量」,需要建置更聰明的屠宰方法,
而「人才斷層」的危機也如影隨形。
超秦善用AI技術啟動數位轉型,翻轉傳統屠宰業的印象,往智慧化的
畜牧、電宰管理邁進,讓年輕人爭著當「雞師」。
舒肥雞胸、香酥炸雞、鹽烤雞翅……,玲瑯滿目的雞肉美食,讓人食指大動。台灣人愛吃雞肉,近年在健康、瘦身等風潮帶動下,高蛋白的雞肉,銷量又進一步攀升。根據中央畜產會的統計,每年台灣民眾約可食用2.3億隻雞,消費量達77萬公噸,已超過豬肉,成為全台最大宗的消費肉品。
這樣的飲食習慣轉變,北台灣最大的家禽電動屠宰場「超秦企業」最清楚。來到桃園屠宰場,這裡是超秦的大本營,1985年成立的超秦,是台灣第一家政府核准設立的家禽電動屠宰場,當時超秦從日本引進先進的自動化屠宰與分切設備,讓家禽肉品事業轉為專業化與科技化的新農業經濟。目前超秦年分切產量高達27,000公噸,每天要屠宰7、8萬隻雞,平均屠宰一隻不到1秒。
超秦不僅是全聯超市、大潤發、麥當勞等業者主要的白肉雞供應商,旗下還有知名連鎖早餐店麥味登、炸雞大師,以及自有的雞肉品牌「綠野農莊」。2017年,世界大學運動會在台北盛大登場,選手村內最受外國選手喜愛的鹽酥雞,就出自綠野農莊。
然而,面對消費者飲食習慣的改變,超秦的屠宰量也連年增加,去年(2022)就成長8-10%,需要一套更聰明的系統,才能應付龐大的生產需求;另一方面,人才斷層的危機也如影隨形。
在公司任職已29年的超秦企業副總經理吳興松透露,過往大眾對屠宰業的印象,往往停留在勞力密集、技術低階的傳統產業,願意投入的新血不多,「公司裡資歷20年以上和5年以下的同仁占大多數,缺乏10到15年的中堅幹部,再加上過去都用紙本或口述的方式,沒有系統化數據,無法將經驗傳承下去。」
為了解決這兩大問題,超秦申請經濟部「智慧機械-產業聚落供應鏈數位串流暨AI應用計畫」,運用AI智慧化技術,打造「生鮮食品供需預測暨智造AI示範導入計畫」,成為台灣第一家導入智慧化應用的屠宰業示範廠商,運用數據輔助公司管理決策、傳承經驗。
圖說:已有38年歷史的超秦企業,超秦企業副總經理吳興松服務年資達29年。面對消費者飲食習慣改變,他透過AI技術建置智慧化家禽屠宰場,屠宰量再創高峰,翻轉傳統屠宰場為殺雞販的刻板印象,吸引年輕人加入企業,蓄積永續成長。
串聯畜牧端,提前掌握雞隻生長週期
對生鮮食品業來說,與製造業最大的不同是,毛雞來源沒有固定的標準規格,每隻雞的重量、大小、部位長短都不相同。但客戶訂單各有需求,像是全聯等超市通路,為了賣相好,希望大一點的雞腿;團膳便當有價格考量,雞肉尺寸較小;麥當勞等速食業則嚴格把關固定規格,如果每天雞隻的進貨狀況無法符合訂單需求,就會造成無法準時出貨的問題。
於是超秦智慧化的第一步,就從上游的畜牧端開始。透過串聯10家契作農場,蒐集種雞數量、月份、飼料費等參數,建立預測模型,從源頭端就能事先掌握飼養的雞隻數量、重量和飼養周期。
圖說:超秦串聯10家契作農場蒐集雞隻數據,建立預測模型,從源頭端就能事先掌握飼養的雞隻數量、重量和飼養周期。(圖片提供/超秦企業)
吳興松指出,白肉雞是很成熟的產業,在國外有強大的種雞生長曲線預估,雞隻每天生長幾公克都有依據,超秦同樣也把這個預估參數帶入系統。一般來說,雞蛋孵化成小雞要三個禮拜,小雞再長到可生產的雞要五個禮拜,「所以我們兩個月前就知道,兩個月後可以生產多少雞。」
透過打造「雞隻價量預測系統」,納入歷史數據、環境因素、消費者信心指數、替代肉品價格資訊、客戶銷售資訊等,提供毛雞、各部位規格與價格的走勢預測,輔助畜牧部人員決策前端的投放數量和飼養規格,每月在契作農場能預先調節入雛配置,再依據需求趨勢調整農場的抓雞排程,每天該去哪個農場抓多少雞都一目了然。
吳興松透露,由於能夠事先掌握市場需求,提前與畜牧部門協調未來供應量,超秦在今年(2023)二月份的屠宰量還創下160萬隻的新高紀錄。導入系統後,整體雞隻的合規率也從70%提升到85%。
圖說:超秦打造「雞隻價量預測系統」協助契作農場能預先調節入雛配置,再依據需求趨勢調整農場的抓雞排程,提升整體雞隻的合規率。(圖片提供/超秦企業)
最適分切組合,達成利潤最大化
在雞隻屠宰完後,要進入分切流程之前,每隻雞還會經過AI影像辨識系統,辨別有無斷翅、斷脖、瘀血、短腿等狀況,「每隻雞的資料都會建檔起來,我們就知道今天雞隻的狀況品質如何。」像是短腿對後續分切的影響很大,由於分切設備的尺寸固定,如果雞隻短腿,胸腔就會往上移動,進而造成胸腔破損,無法生產雞排、雞胸等相關產品,因此超秦就會特別關注短腿問題。
以往在分切時,只能靠經驗豐富的主管決定分切比例和流程,超秦於是打造「供應鏈需求分切系統」,依據分切比例,套用成本價格分析,推估最適生產排程,也就是該怎麼切既能符合最高利潤,又能滿足客戶的訂單需求。
現在只要一打開系統,就能知道每天要分切的雞隻數量、重量和分布範圍。平均來說,一隻雞屠宰完後的毛重是2.2公斤,但雞隻有大有小,透過系統,就能掌握所有雞隻重量的分布範圍,做為後續的分切依據。
吳興松指出,「分布範圍」對超秦來說尤其重要,「因為我們的產品是透過規格去符合市場需求,像是去骨雞腿,要有一定重量的雞才能做,事先知道雞隻的重量分布範圍,就能提前規劃生產路線。」有了系統輔助決策,整體訂單的滿足率也從86%提升到94%。
在滿足了客戶訂單後,剩下的肉品該如何分切販售至中盤,也是一大問題。以雞翅來說,完整翅膀有三節,但在中盤市場是整隻翅膀賣出去利潤比較好,還是切成兩段利潤比較好,就要依每日浮動的中盤價格決定。
以往這只能憑主管經驗判斷,超秦同樣打造一套「成本導向價格分析系統」,收集毛雞成本、設備成本、人力成本、中盤價格等數據,模擬雞隻在不同分切方式下,可以取得的最高利潤,進而有效降低耗損率,達成最佳獲利組合。
圖說:超秦為滿足客戶訂單,導入供應鏈需求分切系統,可依據雞隻分切比例,套用成本價格分析,推估最適生產排程,提升利潤。(圖片提供/超秦企業)
機台聯網,即時掌握生產資訊
為了即時掌握產線資訊,超秦也建置「分級機設備聯網與即時看板」。過去不管是全雞,或分切後的所有部位數量與重量,在秤重分級時只能靠人工巡視、手寫記錄,可能有缺漏或誤寫,也要等到生產結束後才能檢討效率問題。
現在透過分級機設備聯網,資料全都能即時上傳,馬上就能知道今天切了多少隻腿、多少個翅膀,能否滿足當日訂單需求,「對管理者是很大的決策依據。」另一方面,也能即時掌握每台分級機的使用狀況,包含工作時間、產能、利用率等,降低設備停機時間、提升生產效率,進而提升整體設備OEE從58.3%至68.9%。
對生鮮食品來說,低溫控管也至關重要,尤其生鮮產品占超秦所有產品九成之多,如果沒有達到一定的冷藏條件,肉品就會報銷。以前冷凍機組壞了才知道,現在透過建置「冷凍機組能耗評比與故障預警系統」,監控全廠區溫度和冰水機組設備的運轉,同時也分析冰水機組馬達的耗能狀況,一旦發生異常就會馬上跳出示警,讓冷凍異常的退貨率由0.5%降至0.3%。
超秦甚至連物流冷鏈的狀況也一併追蹤。透過打造「冷鏈物流環控排程系統」,達到物流排程的線上管理,同時在物流車上裝設溫度感測器,監控運送時的溫度變化,所有數據即時上傳系統,掌握交期和溫控,成功降低客訴率10%。
彙整跨部門經驗,打造系統化教科書
在計畫導入的兩年時間裡,吳興松坦言,最大的挑戰就是「人才」。身為傳產的屠宰業,並沒有熟悉智慧化科技的人才,為此超秦特別聘請新的資訊主管,「他就是教練!」
另一個問題,則是說服同仁。以前同事習慣依照自己的經驗法則,「你要讓他相信電腦也可以判斷這些事情,甚至做得更好。」吳興松認為,導入新科技,領導者的決心很重要,「從上而下就會容易得多。」超秦高層一直都很支持,熬過一開始的適應期,現在同事們都能感受科技帶來的幫助。
透過打造這一連串的生鮮供應鏈資訊串流平台,串聯屠宰業的上中下游,從畜牧端、電宰端、運輸端到最後的銷售端,AI宛如一個全能幫手,彙整繁雜資訊,讓決策者不再依靠經驗,而是有真憑實據。
這套系統之所以這麼完整全面,在於淬鍊出超秦38年來的產業know how。在一開始建立系統時,吳興松就在公司內部建立了營運、生產、資訊的三方決策小組,打破部門藩籬,一起規劃出整套AI系統的雛型,「所有關於這個產業能想得到的系統,幾乎全都拉進來了,等於是一部家禽屠宰業的系統化教科書!」
導入智慧化系統後,也緩解了傳承危機,「所有的經驗傳承,都有系統做依據。」新科技甚至翻轉傳統屠宰業的印象,往智慧化的畜牧、電宰管理邁進,成為吸引年輕人才加入的籌碼。
這項台灣屠宰業的創舉,讓超秦在2022年《哈佛商業評論》數位轉型鼎革獎評選中,勇奪智慧製造組中小型企業的首獎,成了第一家獲此殊榮的屠宰業,非常具有指標性。這套教科書未來還會不斷精進,為傳產的數位轉型持續寫下傲人紀錄。 (112年5月撰寫)